上半年,自行車電動自行車行業在國內外市場需求增加帶動下,生產高速增長,出口高位運行,行業呈現穩中加固、穩中向好發展態勢,為實現全年目標任務奠定堅實基礎。
行業營收、利潤均保持兩位數增長
來自中國自行車協會的數字顯示,今年以來,自行車、電動自行車產量連續四個月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,1—6月份,自行車規模以上企業產量2518.7萬輛,同比增長19.7%;電動自行車規模以上企業產量1620.2萬輛,同比增長33.6%。同時,行業努力搶抓機遇,積極拓展市場空間,運動休閑自行車、智能化鋰電化的新國標電動自行車以及電助力自行車,成為新的消費增長點。上半年,自行車比整個輕工業行業高16.8個百分點,高于全國工業增速18.4個百分點,行業發展向好態勢繼續鞏固。
營業收入保持較快增長,利潤增速出現分化。1—6月份,自行車規模以上企業營業收入357.1億元,同比增長45.4%;實現利潤13.6億元,同比增長77%。電動自行車規模以上企業營業收入520.8億元,同比增長34.2%;實現利潤17.9億元,同比增長9.3%。其中,自行車行業營收、利潤均保持兩位數增長,行業利潤率進一步提高,已達3.82%。
零部件出口額創近年來最大增幅
1—6月份,自行車出口3553.6萬輛,同比增長51.5%;出口額24.26億美元,同比增長81.9%;出口平均單價68.6美元,同比增長20.0%;6月當月,自行車出口600.5萬輛,同比增長7.4%,出口額4.41億美元,同比增長37.4%。
進入二季度后,連續三個月出口額同比保持兩位數增長,但出口量呈逐月環比下降走勢。對主要市場出口均有所增加,對美國出口790.6萬輛,同比增長29.3%,對日本出口355.1萬輛,同比增長10.2%,對印度尼西亞出口224.6萬輛,同比增長19.3%;對菲律賓、馬來西亞出口強勁增長,出口量同比增長了245.4%和179.9%;對俄羅斯、加拿大、越南、韓國、沙特阿拉伯等出口增幅超兩位數。
1—6月份,零部件出口額為25.17億美元,同比增長107.2%,創近年來最大增幅。6月當月零部件出口額4.82億美元,同比增長86.6%,環比增長3.0%。在零部件出口排名前十位的國家和地區中,對巴西、意大利、印度尼西亞、美國、波蘭、俄羅斯出口額增長一倍以上,對其他國家和地區出口額均保持了兩位數以上的增長。
高端消費者對進口自行車需求擴張
上半年,行業積極應對外部環境變化,生產經營向好態勢進一步鞏固。
中自協表示,在奧運經濟的帶動下,今年以來國內運動自行車消費有較大幅度增長,其中高端消費者對進口自行車需求擴張,上半年競賽型自行車進口量同比增長49.5%。同時,有兩家國產自行車品牌首次成為國家隊器材供應商,伴隨奧運健兒在東京賽場拼搏,也為國內消費者提供了高品質、多元化的產品選擇,對促進國內消費升級將發揮積極作用。
另外,電助力自行車在國際市場受追捧的同時,國內市場前景也被看好,有更多的企業嘗試增加內銷新產品投放,通過創造新供給引領新消費。
零部件短缺或帶來機遇
受全球疫情影響,部分自行車零件廠被迫停工或減產,一些高端零部件交貨期已延長至一年有余,零部件供應問題進一步加劇了從去年開始的高檔自行車短缺。
中自協認為,目前,產能供不應求的情況,導致全球主要整車廠正考慮重組供應鏈,這為我國自行車制造業在全球產業鏈重構中提供了機會窗口期。我們應該抓住機遇,進一步提升零部件品質和檔次,整零企業共同加大關鍵技術攻關,攻克一批“卡脖子”產品和技術,推動全行業制造能力提升。
智能網聯產品有望擴大市場份額
今年以來,行業兩化融合取得新進展,龍頭骨干企業相繼開展數字車間建設,為智能化轉型打下堅實基礎。中自協介紹,有的企業已經在機加工車間導入自動加工島,通過AGV將物料自動配送至焊接機器人,把客戶訂單、車間生產和物流運輸數據實時融合,實現了員工減少、產能和效率大幅提升。還有部分企業應用了生產計劃排程系統、MES生產管理、WMS智能倉儲等信息化軟件,采用電子看板自動排產,從原料入庫到產品出庫生產過程信息化,產品質量可追溯,企業智能制造雛形初顯。
上半年,骨干企業推出一系列智能化、網聯化電動自行車新品,再次掀起市場波瀾。通過一部手機可以完成對車輛的所有操作,語音交互技術應用使電動自行車的人車互動更友好,與北斗導航系統深度合作實現車速監督和車輛安全監測等,這些智能網聯產品大大提升了消費者體驗感,拓展了市場空間。
全年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0%左右
當前,行業內銷、出口均保持穩步增長的良好勢頭,尤其是骨干企業訂單已經排至年底,個別外貿企業已接到明年一季度的出口訂單。中自協預計,到年底,行業將繼續保持平穩增長態勢,全年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0%左右,利潤有較大幅度增長;全年累計出口額增長力爭超20%,附加值進一步提升。
自行車、電動自行車作為交通出行的重要工具,與百姓生活密不可分,國內消費市場潛力巨大,全行業要主動適應新變化,努力實現擴內需、穩出口、增利潤,確保行業穩中有進,實現“十四五”良好開局。(記者 史曉菲)